街頭本事

EXPO
Ngahi' Routes
BANG
2019.11.15 Fri
「原」粹之美 躍入國門|年度展覽精彩回顧
Location/桃園市原住民族文化會館

《地瓜路徑:當深度成為實驗》
於2019年2月至12月,由桃園市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及桃園市原住民族發展基金會,共同辦理年度藝文展覽,

《地瓜路徑:當深度成為實驗》為主軸,邀請7位國際級原住民族藝術家,透過「路徑、剝奪、重生」三階段議題式策展手法,
由淺入深從日常美學、文化議題到行為藝術,打造桃園市原住民族藝文新地標。


位於桃園原民文化會館一樓的《日常 · 絢爛 :米類瑪法琉的創作路徑》常設展,揭開了《地瓜路徑:當深度成為實驗》年度展序幕,參展藝術家米類‧瑪法琉Milay Mavaliw,利用多媒材形塑當代藝術,展出視覺平面繪畫、設計手稿丶裝置與影像藝術等作品。一走進文化會館大廳,望向左手邊的常設展間,即可見到S型的大型牆面,展示米類的大幅原畫輸出「竭力合一」,意在引導觀展者進入展間,觀賞藝術家米類的藝術「路徑」。進入展間,展示出米類於2019年初才全數完成的「台灣原住民族十六族圖騰繪畫」,簡潔有力的線條,鮮明的色彩對比,是米類對每個族群的獨到解析。展間內同步展出米類手繪圖稿,及她擔任建築設計師時所繪製的藍圖,觀展者由此可窺見藝術家在不同時期的轉變。展間底部設置沙發區,每日不間斷播放桃園原住民族相關影像資料,居家感十足的規劃,希望觀展者可於此輕鬆欣賞影片。




沿著會館中央的樓梯拾級而上,年度展覽以「路徑、剝奪、重生」三階段議題,在二樓左右展間及中庭迴廊,打造議題展藝術空間。

 

「路徑」,傳達藝術家創作和人生路徑的展現。打頭陣的第一議題展,邀請桃園在地知名藝術家米路.哈勇Miru Hayung,及來自高雄那瑪夏部落的藝術家誽鄔‧昂艿‧卡阿妃雅誽 Nau Angai Kaaviana,在專注創作之前,兩位都有著與藝術截然不同的職業,而讓他們走上創作路徑的,或許就是那默默牽引著的藝術熱情。

使用分割畫面繪畫技巧所創作出的「苧麻田色塊」,是米路在台灣原住民繪畫上所紋下的印記。彩虹橋的守護與規範、織布和捕魚的傳統如同創作的路徑,米路透過畫作訴說他對 文化的認同與傳承,期盼能藉由畫作讓大家了解泰雅族的生命態度,這也是他對創作的堅持。米路於此次展覽展出八幅原畫作品,完整呈現他擅長的分割畫面繪畫技巧,以不同的色塊展現泰雅族圖騰,再透過燈光與壓克力色版的交叉呈現,與畫中的自然景色交織出獨特的對比體驗。在畫作中可看見山間獵場、田園風光和森林深處的景象。其中一幅「生命的豐富」,畫出原民部落儀式不可或缺的山豬,不論婚喪喜慶,牠永不缺席,能夠獵取山豬的族人也是一種勇敢的象徵,傳達部落傳統的意涵。展間中除了真幅原畫外,也展示了米路的手稿,觀展中從中可見藝術家創作的真實過程。

卡那卡那富族正式被記載於台灣原住民族歷史上是在2014年6月,在這之前,有約莫五十年間是消失於原民歷史中,但消失並不表示不存在。那瑪夏是從Namasia (卡那卡那富族語)音譯而來,意指為溪流,意指族人依水而居的重要溪流「楠梓仙溪」。誽鄔開始從事工藝創作時是從皮雕草創,創作過程嘗試將卡那卡那富族的文化與工藝透過藝術轉意融入在作品中。

有別同期展覽大多展出的平面畫作,來自卡那卡那富族的誽鄔,走進她的展間,首先可見三座人形模特兒,身著美麗的原住民族服飾佇立在中央,細看衣服的每一處針線,皆是誽鄔一針一線所縫製的,這歷經來回考究才成就的服裝,是為了忠實再現卡那卡那富族傳統服飾。另一牆面也展示不少誽鄔與夥伴們辛苦翻找的文獻資料,這都是尋回歷史的路徑。除了服飾外,誽鄔也帶來了不少裝置作品,如為配合展覽主題「地瓜路徑」所製作的地瓜裝置、還有許多與木材結合的棉線纏繞作品,誽鄔說透過反覆纏繞的動作,能讓創作時的心境更加平靜。



展覽的第二展期,來到了「剝奪」。參與第二議題展的兩位藝術家,正巧是一對姑姪,峨冷.魯魯安Eleng Luluan拔舒浪‧魯魯安Pasulange Druluan,在世代的差異下,經歷同一場帶來巨大變故的災害,心境也有許多不同。有別於第一議題展敘述走入藝術的路徑,第二展的「剝奪」,呈現出在家園遭逢莫拉克風災後,族人們該如何走回返家、返鄉的路。



峨冷近年返回舊好茶部落,看見山景多次遭受毀滅而改變,許多地景、樹木、岩石、甚至族人都消逝而不復返,作為一個山上的原住民,對此的感受是無盡深刻、傷痛的,重返舊好茶的路途中,驅動著她內心最深層的念頭「回家」,也感受到魯凱族祖先扎根在這片土地上的思念。

走入展間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大型的裝置作品《土地創傷》,運用六角編織所製成的大片打包帶,置放在由黑色彈性棉繩所包覆的鋁線上,起伏蜿蜒的線條呈現出遭遇風災後,土石崩落停滯的狀態,藉由光影照射,更打造出令人屏息的景象。《舊好茶稜線的光與時間》為五件燈箱作品,是峨冷回到舊好茶的路途中,親自拍攝的影像,與一旁的大型裝置互相呼應,正在哭泣的土地與它受傷的容顏,兩系列作品產生的對話,也刻畫了峨冷重返部落的路徑。

好茶部落Kucapungane,又稱「雲豹的故鄉」,是拔舒浪的故鄉,對部落而言,好茶部落有新舊之別,歷經殖民背景因素及生活環境的變異,使族人不得不離開原生部落,過去被人們所景仰讚頌的祖先,也逐漸被人們淡忘。



展間中唯一的展品「向古老的巡山員致敬」,光線投射出它巨大的身影,映照在牆面上,如同部落的祖先在四處守望。此大型裝置由「風化的紅櫸木」與「鋁線」兩種材質組成,象徵著傳統文化與現代發展的衍生關係,現代化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行為模式,傳統文化因而逐漸流失,身處在當代的我們也正在創造未來的傳統,時代持續推進,期許當下的我們不要遺忘過去,古老的靈魂及其精神也會一直存在。


議題展最後一個主題「重生」,由知名藝術家東冬.侯溫DonDon Hounwn帶領徒弟鐵木.巴紹Temu Basaw,重新定義原住民當代藝術的展現。


東冬以藝術手法,演繹部落族人依賴「儀式傳承者」的指引方向
「seejiq m pseusa* 當你能夠察覺與自省,懂得分享知識與所有,就能成為指引方向的人,帶領人們回到歸地。」
*意為「成為指引方向的人」

 大型的白色工寮,如同巨大的屋簷在展間一角支起,東冬想:「其實圖騰會不會本來就沒有顏色呢?」,這件作品由打包帶、彈力繩和水管所構成,是東冬對於工寮、家屋的想像,利用現代的媒材,搭配傳統的編織技法,更展現出時間與空間的矛盾對比。展間底部牆面,投影出東冬所導演、主演的行為藝術影像,影片總共分為三段,主題分別為「《MLUQIH傷、MHADA熟、MSPING妝》」,太魯閣族語的詞彙中,M通常代表正在發生的行為或事件。觀展者可透過欣賞影片,瞭解東冬對於宗教文化的歧異,有著的深刻體悟。東冬希望觀展者透過此種展演方式,看見部落中的文化儀式,在傳統與現代的矛盾更迭下,是否逐漸流於表面的形式。

藤編是泰雅男子,在傳統文化上必須擁有的技能,堅持使用黃藤做為媒材,是鐵木遵循傳統技藝的堅持。記憶中,這裡只有一條破碎的道路、還有一座一座的高山菜田、沒有年輕人身影、更感受不到部落的生命力,只有一些耆老默默地編織著。

走進展間,五件形狀各異的大型藤編裝置羅列在前,周圍排列著大大小小的石頭,鐵木說環繞的石頭代表著土地,向上延伸的藤編枝節,則是對耆老們的思念和緬懷,兩者構成的空間設計,是展覽中的最大亮點。

在絢爛日常中,循著藝術的路徑,走過剝奪的傷痛,迎來重生的希望。
《地瓜路徑:當深度成為實驗》,如同展覽名稱一般,是一場大膽的當代藝術實驗,是原住民族自主發聲的絕美展演。十個月的時間,七位藝術家,用他們的創作,告訴每一位觀展者,他們的生命經歷和藝術共生共存的每一步。
「文化」是一種無形的資產,需要透過「人」不斷的傳承,才能源源不絕的保留下來。請您繼續關注桃園市原住民族文化會館,未來將集結更多台灣知名的原住民族當代藝術家,一步一步的建構、深耕專屬於原住民族的當代美學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