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本事

EXPO
Vavulengan Lanyun
BANG
2020.06.12 Fri
藝術家專訪|法芙魯安.恩萊勇:作品是一座橋,讓擁有不同文化的人再走近一點
Location/桃園市原住民族文化會館

手持的一針一線是記憶的載體 拼接成兒時停格的畫面

法芙魯安.恩萊勇用手作用影像 努力追回那不能重來的溫度

一張張如畫如夢的拼布 一件件搖擺出清脆響聲的服裝

都是對vuvu無盡的思念 對童年的無限響往



 

走入「迷園」

「在我們的母語裡面,有一個專有名詞是『PULIMA』,意思是擁有巧妙的手的人。」

恩萊勇說,自己不是藝術家,是一個「手作者」。



會開始對「手作」有興趣,其實都來自家學淵源。從小與外婆一起生活的她,常看見外婆拿著針線為自己的孩子和親友製作傳統服裝,在耳濡目染之下,自然而然就對創作有了熱情。「小時候跟外婆相處的時間很長,大概一直到我七歲入學才離開她的身邊,所以對我來說,我的童年就是外婆幫我編織出來的。」

已從事飾品設計行銷20年的恩萊勇,兒時就跟著外婆在市場穿梭,從挑布、選針線還有琳琅滿目的繡珠,這些兒時記憶全部成了她未來工作的養分和能量。當然從事飾品設計,需要考量的是成本及市場需求,商品與作品的本質原就不同,若是創作時還需要考慮這些,就會顯得綁手綁腳,所以若是有人問恩萊勇創作時的材料花了多少錢,她都會害羞不敢回答,畢竟是自己的創作,為了想達到更好的成果,有時總會不惜血本。



對外婆有著深刻情感的恩萊勇,在成長、成家的過程中流轉於各個國家和城市之間,本以為這些兒時回憶早已消逝的時候,外婆的離世卻讓她發現,原來自己內心的那個孩子,其實一直停留在離開外婆的那個時候,沒有再長大了。這也讓她決心用創作去懷念外婆,也是療癒自己。

「我喜歡拼布的原因是,它是由不同的單元所拼接而成,可能一開始是破碎的零散的,但透過我手中的針線,就能成為一個完整的作品。」
恩萊勇說自己小時候常聽見針線在布料上穿梭的聲音,也因為傳統服飾常用繡珠,外婆都會隨手把珠珠倒進鐵便當蓋上方便製作,那清脆的聲響跟針線的聲音,還有存放服裝和布料櫃子的氣味,就這樣一天天的穿透她的記憶,就連有時候睡著了都好像能夠聽見能夠感受。恩萊勇認為記憶的另一面,就是不可挽回,就像外婆離世再也不能回到她身邊一樣,所以她更努力更用心的想把這些記憶給找回來。


 

此處是「她鄉」

「我的外婆曾受過日本教育,在做衣服的時候還會看當時的日本雜誌。」
走進恩萊勇的展間,會看見兩件排灣族傳統服裝,華麗的圖紋和金屬繡珠,展現出排灣族的華麗盛裝之美,問起她這兩件服裝是考究傳統還是融合創新,恩萊勇笑說這就是外界看不見的部份了。



排灣族早期的傳統服飾有點像清朝的衣服,排灣族語稱它為「龍袍」(漢字),但若要說那是傳統其實也不然,它只是當下最流行的樣子。恩萊勇說外婆在做衣服給她的親友時,都會強調自己做的是最新款式。在那個年代洋裝是最流行的服裝趨勢,兩截式的設計,短上衣配上收腰長裙,也被應用在族服的製作上。若是從材料上來看,早期族人製作服裝大多使用苧麻,但時至今日連製作苧麻的技法都快要消失,就連恩萊勇都幾乎沒見過外婆使用苧麻縫製服裝,因此「傳統」,其實不像外界想像的有一個固定如戒律般的模板,更多的是對先祖的傳承與敬仰。像是排灣族的圖紋中有著神話故事,所以它就有了使用的制度,包含禮儀、儀式都有它的制度規範,至於剪裁、款式等等,其實族服就像時裝一樣,都是與時並進的。

在兩件族服旁,有一張小小的木桌,桌面上直立著不同大小的圓形石板,這是《遷徙》,會以圓形石板呈現,恩萊勇的靈感來自於原住民族在慶典時,都會圍成一個圓圈跳舞,同時在排灣族的文化中,圓型更代表太陽。神話故事中太陽代表父親,而被陽光照射的陶壺則是母親,呈現在作品上的圖紋則是家族。從作品中就可看出恩萊勇十分重視家庭和傳承。



創作這次展出的作品時,恩萊勇花了很多時間回到部落去採訪耆老和女性族人,也因為如此,她發現自己的部落裡的「性別權益」產生了變化。恩萊勇訪問了自己的母親和部落裡的阿姨們,問她們過去在家族中是如何進行財產分配的,得到的答案也與神話故事有關,在故事中第一個從陶壺中出生的孩子,就是家族中最重要的孩子,因此無論男女,他將會獲得繼承家業的資格,也需要擔負相對的責任,不過在他之後出生的孩子,雖然無法繼承家業,也都會分配到家族的財物,這是因應神話而延續的制度。可是現在的狀況卻是如漢人社會的父權主義一般,有了重男輕女的傾向,也讓恩萊勇開始關注性別議題。

在這次恩萊勇展出的作品中,最吸睛的就是大幅的《莎卡蘭》,由五張拼布作品所組合而成,每張拼布各有不同,可以看見天空的雲彩到地面植物的色彩變化,象徵無論事物如何改變,時間流轉間呈現的絕美景色。這也是恩萊勇花了最多時間創作的作品,從構思、到回部落取材、製作用了快一年的時間才完成。



恩萊勇的每件作品都可以在細節處看見用心,一開始只是想透過創作療癒自己的她,透過回到部落探訪,發現部落中的女性一個個在凋零,所以恩萊勇希望除了她喜愛的手作之外,還可以用影像紀錄的方式,將這些女人的身影和聲音都記錄下來,就像這次展覽中播放的錄像作品,就是在開展前不久才完成的。

「我希望由她們來訴說自己的故事,而我只是擔任一個紀錄整理的角色。」

 

尋回「夢所」

關於這次桃園市原住民族文化會館的展出,恩萊勇說收到策展人邀請時,她一開始是抗拒的。甫一聽到是桃原基會的邀請,恩萊勇下意識認為展出的作品需要非常考究傳統,但她的作品其實只是包含了部分傳統元素,但加入了很多新的概念,她擔心不符合主辦單位的要求。不過在策展人一再的說服之下,說明主辦單位桃原基會,為了開創地方會館新貌,挑戰性別議題的當代藝術展出,恩萊勇才願意試試看。看到完成布展後的空間,恩萊勇說她希望自己的作品是一座橋,讓外界擁有不同文化的人,看著原住民族文化時更容易閱讀。因為若是太專注自己想說的話,成為不易理解的樣子,就反而失去溝通的意義,所以恩萊勇希望有更多人能透過她的創作,走進不同的文化之美。



未來,恩萊勇希望持續創作,瞭解更多不同想法和觀點的族群,也想帶著自己部落的文化到更遠的地方去。或許有些人會認為沒有文字的民族,在文化上會是比較落後的,但她反倒覺得,我們從小開始識字讀書,到長大成人後留在記憶中的是文字多,還是感受多呢?文字是否一定是傳遞文化唯一的途徑呢?當然每個人的答案都有所不同,只是在恩萊勇心中,屬於她與她的族群的文化不是依靠文字,但還是被好好的傳遞下來了。



言談與神情間都帶著溫暖微笑的恩萊勇,娓娓道來她童年的點點滴滴,從影像、聲音到氣味,這些感受都被她化為靈感,細細縫在作品之中,看著她的創作,我們都可以在某一個瞬間也看見自己的童年,回到那難以重拾卻深刻銘記的感動。

Relation
相關文章
Hot
熱門文章